数据要素是什么鬼?
关于数据要素,各种文件层出不穷。这不,新年刚过,《“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又来了。
但数据要素到底是什么?相关文件看起来都很高大上,但乍一看着实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我们在中学政治课上都学到过”生产要素“: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又新增了资本和技术。
想不起来也没关系,总之,生产要素就是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资源,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不管是政府行政、企业生产经营,还是民众日常生活,都时刻在与数据产生着紧密关联,数据又正在成为催动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变革的核心所在。
所以,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并列。
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颠覆传统经济学乃至西方前沿经济学的新理论,更是非常高的政治定位,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于数据要素的极高期待。
所谓数据要素,说白了就是“数据”。为什么要加上“要素”,可能这样显得更加重视,显得更像是政经术语?
数据要素除了刚推出时被赋予极高的政治定位,后续政策也接连不断。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数据二十条”、组建国家数据局和数据资产入表(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
“数据二十条”是2022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的简称,对谁能卖什么数据、怎么卖、怎么管,建立了框架。
国家数据局,于2023年10月25日正式揭牌。具体职责,目前还没具体。
数据资产入表,要求2024年1月1日起,企业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根据情况在“存货”和、“无形资产”和“开发支出”项目下增设“数据资源”。
为什么要提出数据要素?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数据保护相关的概念近些年来很火,但大家基本都只是在玩概念。到今天,全球范围内只有我国政府将数据定义为生产要素。
为啥国家这么迫不及待?
一种看法是:
为了更快更好的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促进一个更加智能、互联的世界的到来。
一种看法是:
我国的“土地财政”现象由来已久,自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出让金,“卖地”成了地方政府创收的主要手段。
随着房地产的遇冷,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难以为继,什么能够替代土地?
咱要不试试数据?
比如将医保数据脱敏后卖给保险公司来为寿险销售提供支持;比如将政务数据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比如将数据资产打包为金融产品直接出售,等等。
信通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的全国数据要素市场总规模大约为1500亿。理论上,似乎可以解决短期内的地方政府资金需求。
什么是数据知识产权?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市场上流通起来,才能释放出生产力。
流通的关键是要有明晰的产权。正如,土地必须厘清产权边界和权属关系,才能高效的流通,数据要素想要高效的流通,也首先需要确定产权边界和权属关系。
厘清数据的产权边界和权属关系的重任,就落到了数据知识产权头上。
这个时候就会有知识产权从业者问,我们知识产权一般说的是人类智力活动成果,数据和智力活动也没什么关系啊。
比如,政府的社保数据、政务数据、交通数据等和智力活动似乎没什么关系;企业采集的用户行为数据、消费数据、出行数据等和智力活动似乎也关联不大。
那么叫数据产权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凑到知识产权圈?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关于数据要素的产权边界和权属关系,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而且,还存在很多争议,甚至不少学者认为数据为公共资源,不应作为一项财产。
恰好,知识产权通常具有无形性、专有性、法定时间性、地域性等特点,数据也具有无形性;地域性和法定时间性,通过人为规定似乎也能有这些特性;至于最重要的专有性,那,那先忽略吧。
尽管,数据与知识产权的客体之间的不同远大于交叉,但由于为数据创设独立的专门法律存在现实困难,也只能尝试探索将数据融入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客体之中。
例如,多数省份规定了“数据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经过一定算法加工、具有实用价值和智力成果属性的数据,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附一则旧闻:
2016年《民法总则(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将数据信息纳入知识产权的客体范围,使其成为与专利、著作权、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并列的知识产权客体的一类。但在2017正式通过的《民法总则》中,仅载明“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说明具体的法律形式。
怎么获得数据知识产权
大部分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法定的程序,比如,商标权的获得需要经过登记注册;专利需要提出申请并经过审批。
数据知识产权也不例外,同样需要登记才能获取。
目前,各地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程序大同小异,本文将以北京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地区自行查看本地规定即可。
谁能登记?
进行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行为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
登记什么?
数据持有者或者数据处理者,依据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收集,经过一定规则或算法处理的、具有商业价值及智力成果属性的处于未公开状态的数据集合。
登记前需要准备什么?
主要是,提前对申请登记的数据进行可信存证或公证,确保数据防篡改、可信任、可追溯。
北京的话,很多申请人选择的是在“方圆公证可信空间”进行存证;当然,申请人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的可信区块链存证。该部分费用约500~5000元不等。
怎么登记?
主要包括申请登记、形式审查、登记公示、发放证书四个步骤。顺利的话,13个工作日即可拿到证书(好快,羡慕的泪水)。
下面对上面的这四个步骤分别进行介绍。
申请登记:主要包括注册认证和填写信息
注册认证
在北京知识产权中心网站www.bjippc.cn进行实名注册。第一次的话,还需要实名认证或者企业认证,审核时间7个工作日。
填写信息:按照下方的图填写即可
所有信息填写完成之后,提交申请登记。
注意:在登记时,不需要上传数据。
形式审查:只要按照要求填写,一般不会有问题。
登记公示:现阶段一般无人异议,等公示够时间了就行。
上图是一则公示信息,可以看到,即使只有一百多条数据,也是可以登记的。
发放证书
证书的效力: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是登记主体依法持有数据并对数据行使权利的凭证,享有依法依规加工使用、获取收益等权益。
有没有保护数据的效力?坦诚来讲,目前还没有保护效力。从技术上来讲,由于数据的零成本可复制性以及使用隐蔽性,也基本不可能有保护效力。
证书的有效期:登记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自登记公告之日起计算。
涉及授权运营的公共数据及以协议获取的企业、个人数据,其协议期限不超过三年的,以相关协议截止日期为有效期。
期满如何处理:登记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证书的,申请人应当在期满前一个月内按照规定办理续展登记,手续每次续展登记的有效期为三年。
期满未办理续展手续的,由登记平台注销登记并予以公告。
(注:各省的数据知识产权证书样式并不相同)
至此,如何获取数据知识产权已经介绍完毕了,是不是非常easy?
如果有哪些细节不清楚,欢迎随时垂询。
结语:道阻且长
信通院统计的全国数据要素市场总规模大约为1500亿。但实际上,太过于乐观了。
2022年全国各地的40+个数据交易所的数据交易总额约40亿元,其中发展较快的上海数据交易所交易额约1亿元、贵阳数据交易所交易额约3亿元。
2023年各地的交易额有所上升,但上海、贵阳等发展较快的数据交易所的年交易额也仅10亿元左右,比起近1500亿的市场还是显得非常小。
2023年11月10日,衡阳市将当地的政务数据资源和智慧城市特许经营权打包作价18.02亿元。但几天后的11月15日,该交易就被有关政府部门叫停。
北京知识产权中心目前登记的数据知识产权也不过几十件,其中有价值的更是寥寥无几。
整体而言,目前数据相关的产业现状,比起轰轰烈烈的政策而言要冷清的多。
但我们也要客观的认识到,这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其中的大多数难题都不是永久性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清水知识产权,专注于高质量专利服务,专注于为企业挖掘知识财富。
发布者:佚名,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qingshuiip.com/2024/02/01/%e6%8f%ad%e7%a7%98%ef%bc%81%e6%95%b0%e6%8d%ae%e7%9f%a5%e8%af%86%e4%ba%a7%e6%9d%83%e6%98%af%e6%96%b0%e6%88%98%e5%9c%ba%ef%bc%9f%e6%9c%89%e4%bb%80%e4%b9%88%e7%94%a8%ef%bc%9f%e6%80%8e%e4%b9%88%e5%8f%96/